|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潜江华容道传说

潜江华容道传说

关键词:华容道传说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潜江生活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bqj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77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民间传说问题  (1) 

    (潜江生活网收集)内容提要:桃花山几十代人都传曹操退军经过倒马崖;倒马崖周边的三国遗址之多佐证了倒马崖之说;监利的华容道之说与倒马崖之说不矛盾;《华容县志》中的倒马崖之说应该是有根据的。
   《三国演义》除以史为据外,还选用了不少来自民间的说唱脚本,而这些脚本更早于写《三国演义》的年代,也就更接近事发年代,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些民间传说不但流传广泛,而且十分可信。
   几十代人的口传历史,金秋十月,华容道研究会的工作人员实地考察倒马崖,问及沿途老少,都知有个倒马崖。被问者个个都能绘声绘色地讲,当年曹操败走华容道时,走露天之口,在倒马崖马失前蹄倒地,故名倒马崖。我们在华容县东山镇大旺厂村问一位姓廖名志炎的先生,他告诉我们哪里是倒马崖,哪里是望夫山、娘娘庙,哪里是吴王庙。我们过倒马崖来到石首市桃花山青竹沟村,一位姓吴的老农正从白杨湖弄了一条鱼在剖肚,他向我们介绍了吴王庙和吴家祠的地方。在溪港边,一位刚过门的年轻媳妇也知道关羽释曹的地方。这种妇孺皆知的情况与鄂州市华容区、华容镇的干部群众个个否认当地有华容道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老家住大旺厂村的先后任岳阳市原方志办副主任、档案局局长的朱培高同志在《是是非非华容道》一文中写道:"听大人们讲,这露天之口和豁口以北的峡长山谷,就是曹操兵败逃命、关羽义释曹操的地方。每次从这条峡谷经过,大人们总是指点形胜,谈古论今,绘声绘色。这华容道也就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家在东山镇包家仓村的岳阳市人大秘书长包忠清同志也经常听到祖父和父亲讲过倒马崖的故事。而这些传说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算起至今应相传了大几十代人了。
     周边的三国遗址如星拱月,在倒马崖周边,还有很多关于三国传说的遗址,犹如古三国战场如今仍然狼烟四起。以倒马崖为中心,右有孙夫人遥祭夫君的望夫山、娘娘庙,左有关羽挥刀砍断的斩龙石,亲手种植的白果树,下有纪念吴大帝的吴王庙,往回走,有张飞杀猪飨将的杀猪港,在县城西的鼎山有刘备庙。
监利县在魏晋时代与今华容县河东共为一县并无长江之隔,连为一体。曹操几十万大军进、退不排除到了今监利县境(当时属古华容县)。《监利县志·名胜风光》中有位于周老嘴镇鲁桥村一带的"仓库垸,"相传赤壁之战时,曹操的儿子曹植曾押运粮草时在此修仓屯粮;有位于白螺杨林山的"子龙岗,"相传是当时赵子龙三千人马阻击曹军的地方;有位于白螺镇白螺矶的"狮子山葫芦口,"相传是当时张飞三千人马伏击曹军的地方;有南起汴河镇曹桥村,北止毛市镇毛家口长达10公里的"华容道"和位于毛家口的"放曹坡。"《监利县志》收集了华容道的诸多传说,而《潜江县志》上则无。监利的曹桥村那里现有该县县政府立的"华容古道"石碑。但据当地人说这里只不过是曹操饥渴时在一丘田里扯了萝卜吃的地方,这里今有一丘"救曹田"为证。就算是曹操当时走了这里,也只能望西北走"华容隆起"的桃花山,因为当时从这里往北是茫茫湖沼地带人马无法通过。
    《华容县志》的记载更有真实性,距今392年前(明万历四年即公元1612年)的《华容县志》载:"倒马崖俗称曹操赤壁战败,从华容奔荆州,道经兹崖,马坠,因以名。按史,操败于乌林,由华容道走。乌林在今临湘乌黎口。而倒马崖,石首南界;石首亦古华容地。"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的《中国方志丛书·华容县志》载:"倒马崖,邑东70里,俗称曹操战败由华容走荆州,道经此,马坠,因以名。"县志是地方历史地理书,不可能凭空捏造事实,一定是根据更远久的《华容县志》或其他史料编印的。而倒马崖虽不知何时命名,但现存的几个不同时期出版的《华容县志》的舆图上都有倒马崖地址。当地还有人说倒马崖边有战马所踏脚印和曹操顿刀之孔。这些虽然早已不见痕迹,但也不排除当地人为了纪念倒马的历史事件,刻石为记的可能性。"无风不起浪。"既然千百年代代相传倒马崖义释过曹操,也就不由人不信了。

                                  传统说法问题  (2)

     内容提要:持"华容道在潜江"观点的专家、学者属"县治"派;持"华容道在鄂州"观点的专家、学者属"文赤壁"派;持"华容道在石首"或"华容道在监利"观点的专家、学者属"桃花山"派。
    华容道在哪里?这是每个了解三国义释曹操历史的人们都非常注重的问题,也是历史地理专家、学者们长期探讨的问题。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认识事物方法的差异性,古今历史地理专家、学者对此的观点并不一致。主要派别除了持"华容道就在华容县"观点的专家、学者外,还有另外三派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
     "县治"派"县治"派的观点主要县治在哪里,曹操就应走那里。"县治"派的主要代表作有郭沫若同志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该《地图集》于1996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该集《赤壁之战》地图将曹军的水军进、退军和孙刘联军的水军进军路线标在自赤壁至江陵今荆江段,将曹军步骑的进、退军路线和孙刘联军的进军路线标在从乌林横贯云梦泽经古华容县治(图上县治位于今潜江县城南偏东,但《监利县志》载明在今县城西,《辞源》解释在今监利县城东)至江陵之间。水军与陆军的行军路线相距百里,且步骑要穿越近200里的沼泽地,往北绕道较多。
   "县治"派的主要代表作还有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谭其骧教授的《云梦和云梦泽》和张修桂教授的《赤壁古战场与华容道》。谭教授在《泽》文中写道:曹操撤退时"遇泥泞""正可以说明云梦泽在华容道中。"张教授在《赤》文中写道:"可以肯定:潜江县龙湾遗址,就是章华台及华容县故址。确定了华容县故址,华容道的具体走向就清晰可辨。华容道横贯今江汉平原中部,东南端起自今洪湖县乌林,中经今潜江县龙湾华容县故址,西北直抵南郡治所的今江陵县,全长150公里。"二位教授的观点与其前面介绍的有关云梦泽的论述有矛盾之处。
    也有人认为《辞海》和《辞源》也是"县治"派的代表作。我认为不然。二者对华容道址的解释是很明确的。《辞海》解释:"华容: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南朝梁废。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战败后北归,取道于此。"整个解释分成5个自然句。每句都是针对"华容"一词解释的,并没有把"县治"与"华容道"联起来,第五句无疑是指"华容道"过"华容"境而已。《辞海》解释:"华容:春秋许容城地。汉置华容县,属南郡。后周废。故城在今湖北监利县东。汉末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从华容道北走,即此。参阅《读史方舆纪要》七八《荆州府》。"同样,第五句"即此"应指"华容"县境而非华容"故城"。我们在潜江市考查华容道时,该市的史文界的专家、学者认为以古华容"县治"为"华容道",尚缺有力的历史证据。
    "文赤壁"派《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有来自全国的史地专家、学者的31篇论文是针对黄州赤壁说和鄂州华容道说的观点进行反论的。可见在这之前黄州赤壁说和鄂州华容道说大有人在。鄂州和赤壁同属一省,为辨真假"猴王",大动刀笔,一时"论"起萧墙。虽然今黄州赤壁景点建筑物内还有不少论文争辨"大战"就在黄州,但毕竟因史料不足和地理位置有误难以自圆其说。《读史方舆纪要稿本》载:"赤壁山苏轼以为周瑜败曹公处,非也。"所以黄州赤壁渐渐被誉为苏东坡作赋的"文赤壁"了。"赤壁"不存,"华容道"焉附?所以鄂州市西北50里自宋建华容镇(10年前这里又设置了鄂州市华容区)的地方有华容道一说便不攻自破。我们2004年10月去考察采访时,无论是区政府的文史官员还是镇上普通居民,都认为"华容道在湖南"。
     "桃花山"派《中国古代史》引《武昌志》曰:"曹操……大败,取华容道归。"《史》注曰:"华容,今石首也。黄州赤壁非是。"由于今华容与今石首接壤,从两县的辖区分析,曹操从洞庭湖走今石首的任何地方回江陵,必须经过今华容县的境地。何况,倒马崖是华容与石首的界口,走石首也必走横亘东西四十五里的桃花山。
     至于曹军到了今监利县的东南境诸址,都可以从广兴洲或洪山头一带经桃花山的倒马崖逃江陵。何况还有诸葛亮前诱后追,曹操便乖乖地进入了诸葛亮事先在倒马崖设置的伏击圈。除曹操一路人马北逃之外,还有浩浩荡荡的几十万大军逃跑也不会只走一条路,而有可能诸路往北逃窜,其中一部分步骑经过监利县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历史瑰宝车轱山  (3)

      1982年至1983年,文物工作者在华容县三封寺镇毛家村发掘了车轱山原始社会村落遗址,有房屋基础和公共墓地,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研究表明,这一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6300~4200年。从这些发掘资料中,我们可以粗略地窥见先民在这一带生活的情景。
   车轱山地处东洞庭湖西岸,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周围是广阔的湖泊、平原和山丘。湖泽鱼鳖成群,螺蚌俯拾皆是;洞庭平原土质肥沃而疏松,便于开垦;稍远古时代树木参天,果实累累,茂密的森林里,大象、野牛、豪猪、羊、兔、鸟类等成群出没,为先民们的采集和狩猎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加之洞庭湖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一带便成了远古时代人类理想的生活场所。而车轱山系一台地,高出周围地表三至五米,地势高敞,阳光充足,又可避水淹。由于有了上述有利条件,先民们才选中了这块地方,安居下来,度过了数千年的漫长岁月。
   车轱山先民从事生产,主要靠磨制的石器,有刀、锛、镰、铲、斧、锄、凿、钻、镞、弹丸、网坠、耘田器等,一般通体磨光,制作精良。人类最初使用粗劣的打制石器。经过磨制的石器比打制的更为光滑、锋利,在当时乃是"先进"生产工具。"打制"与"磨制"虽只一字之差,但我们的祖先学会这种磨制方法,不知经历了多少万年的实践!使用这种石器,是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从出土耘田器和刀斧锛来看,那时的原始农业已经发展起来,并已普遍种植水稻。这从车轱山遗址发现较多的稻谷遗存中可以得到证明,充分显示了洞庭湖区自然条件的特点。从出土的箭镞和网坠来看,那时狩猎和捕鱼业在生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除石制生产工具外,车轱山遗址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陶纺轮,说明当时原始的纺织业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墓葬中,陶纺轮仅存在于女性墓中,而石制生产工具只在男性墓中才有。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状况。
     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车轱山遗址出土了碗、盘、杯、盖、罐、釜、鼎、缸、瓮等,形制多样。早期文化遗存以泥质红陶为主,晚期则以夹砂红陶为多。先民不但精心烧制陶器,而且把它的表面加以磨光,涂上彩色,刻画各种几何图案纹饰,如水波纹、点线纹、重圈纹、绳纹、方格纹等,美观朴实,庄重大方。陶器制作从手捏发展到慢轮修整,进而出现快轮技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的进步。
   车轱山遗址中还发现了陶塑人和陶塑鸟等原始工艺品。陶塑人轮廓分明,线条清楚;陶塑鸟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还出土了精制的玉器,有璜、镯、珮等,反映了先民们爱美的习俗。
   色彩鲜明的陶器,形象逼真的陶塑,玲珑美观的玉饰,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原始社会工艺美术发展的水平。
     车轱山先民们的居住条件是比较简陋的。人类最初不会建造房屋,往往居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车轱山遗址中,均发现呈长方形的房屋建筑遗迹,有固定的居住区,居住条件已经比穴居进化多了。遗址中的火烧土块多夹有竹木痕迹,说明那时房屋建筑采用编竹夹泥的方式,内外焙烧。地面烧土平整而坚实,用以隔潮。
车轱山村落遗址已有氏族公共墓地,分布在遗址的西南区,其墓葬分布密集重叠,共发掘出380余座。骨架多保存完整,葬式基本相同,方向基本一致。随葬物以陶质生活用具为主,一般三四件,数量不多,差别不大,其中还有一部分墓室未见随葬品。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当时生产水平较低,各种陶制、石制器具来之易,因此,死者生前所用之物,不能完全用来作为随葬品,而是被保留下来供大家使用;也说明当时没有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现象(据《湖南考古辑刊》第三集)。
     车轱山遗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华容隆起"和洞庭湖区远古居民的生活图景。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妇女颈佩美观的玉璜,手戴玲珑的玉镯,养老扶幼,纺线织布;男人则成天奔忙在田野里、河湖边和树丛中,播种耕地,撒网捕鱼,或持弓射猎,并精心磨制石器,烧制陶器。那时,生产工具比旧石器时代有很大进步,原始工艺有了发展。但生产水平还是很低下的。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用简陋的生产工具,依靠集体的力量,谋取生活资料抵御自然灾害和野兽的袭击,过着没有贫富之分,没有阶级之别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生活(摘自《岳阳纪略》,唐华文主编)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