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潜江历史文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潜江历史文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关键词:潜江历史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潜江生活网搜集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bqj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965

    已有2网友参与纠错

关于潜江历史文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来源:潜江政协

   
 根据市政协的统一安排,2008年3月25日,政协副主席廖盛荣、李建平同志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和市文化局的相关人员共十多人,对我市历史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参观了“两李”纪念碑、积玉口借粮湖以及龙湾遗址本体保护工程施工现场,听取了市文化局局长郑学国同志的工作汇报,并就我市历史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讨论。
             一、潜江历史文化的现状
    我市是首批全国文化先进地区和全国文物先进县市,拥有江汉平原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发展基础。
                       (一)我市历史文化资源情况
    我市历史文化资源总体上可分三大类。一是名人文化资源。潜江人杰地灵,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和诞生了辛亥革命元老、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长李书城,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著名戏剧大师曹禺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二是遗址旧址文化资源。
    我市境内分布着古遗址、古墓群93处,古建筑1处,革命旧址纪念地169处,共计263处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龙湾遗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史考古学家一致认为,章华台是我国最早的皇家园林建筑,是园林建筑的鼻祖,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高台园林建筑基址,是楚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实证,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2005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将龙湾遗址列入“十一五”全国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紧排在圆明园遗址之后。三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地处江汉平原荆楚文化腹地,民风、民俗遗产极为丰富。经初步调查表明,我市拥有花鼓戏、蚌壳精、彩莲船、皮影戏、传统花灯、草把龙灯、民间吹打乐、民歌、木雕、民间故事、民间武术、婚丧礼仪习俗、民俗风情等共计10大类300多个项目。其中, ”两戏一歌“(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潜江民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草把龙灯已被列入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我市历史文化的特点
    我市历史文化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品位很高,具有美誉性。在以上三大类文化资源中,每一项都有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  ”“两戏一歌”是国家级的保护项目;楚章华台被誉为“天下第一台”;而曹禺和李汉俊不仅是中国名人,也算得上世界名人。二是种类繁多,具有丰富性。我市三类文化资源涵盖了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积淀丰富的文物资源、争奇斗艳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在名人文化中既有文坛泰斗,也有我党的创始人。三是特色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潜江历史文化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深深植根于潜江2000多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和潜江100万人民的血脉之中,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以潜江民歌为例,潜江民歌植于潜江方言,是楚歌遗风的典型代表。在周代,她属于《周南》,列于十五国风之首,是雅乐、燕乐的主体;战国晚期,屈原、宋玉津津乐道的“扬(阳)阿”即是潜江民歌;《四面楚歌》唱的是潜江的“鸡鸣歌”;汉代的“楚歌日艳”、魏晋的“西曲歌”中,潜江民歌都是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权属明了,具有垄断性。曹禺、 “两李”、章华台在潜江已无争议。荆州花鼓戏和江汉平原皮影戏这两个国家级的保护项目,虽然地理区域上超出了潜江范围,但它是由我们申报成功的,已属潜江人注册的文化专利。这些特点,为我们发掘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挖掘我市历史文化所做的工作
    近年来,我市文化部门充分发掘利用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文化品牌,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名市建设。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曹禺文化、龙湾遗址以及以“两戏一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三大文化品牌,这3张品牌已成为我市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一是全力打造曹禺文化品牌。我市成立了曹禺研究会,出版了《曹禺研究》,拍摄了曹禺文献片(已在湖北电视台播出),成功举办5届曹禺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首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2007年,曹禺纪念馆接待大小参观3万多人次,组织召开了“纪念曹禺诞辰97周年座谈会”,同时,  由国家文化部、文联、国家邮政局等单位举办的“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大型活动,在我市设立了唯一的分会场。
二是全力打造龙湾遗址品牌。近年来,我市文物工作者围绕“龙湾遗址”保护和展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首先是把规格做高了。龙湾遗址2000年12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十五”期间大遗址保护、展示重点项目;2001年6月国务院批准龙湾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2001年7月,龙湾遗址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纳入“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其次是把规划做全了。2000年8月,我市文物部门委托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编制了《潜江龙湾遗址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02年3月,委托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了《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遗址放鹰台遗址保护规划》;2002年8月,委托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湖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所编制了《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遗址放鹰台遗址群保护工程(一期)设计》等规划,均得到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该规划”的批复;2004年5月委托北京威斯顿设计公司、湖北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湖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所等单位设计、编制了《潜江市龙湾遗址-放鹰台遗址展示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11月展示园项目由省发改委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并经省发改委审核立项;2005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同意潜江市人民政府公布实施龙湾遗址保护《总规》、《详规》;2006年,前后历时6年,篇幅达60多万字、800多幅图片的《潜江龙湾》(龙湾遗址发掘报告)正式出版,向国内外发行;2007年,龙湾遗址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十一五'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专项规划”,2007年我们启动了龙湾遗址保护工程,标志着龙湾遗址从发掘、规划到保护项目实施,历经艰苦卓绝的23年,从“务虚”转为“务实”。2008年上半年,“龙湾遗址放鹰台遗址群展示园规划”有望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
三是全力打造以花鼓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近年来,围绕唱好花鼓戏,花鼓剧院先后从省内外聘请高级艺术人才200余人次,投入资金数百万元,不遗余力千方百计打造艺术精品,先后编演精品剧目40余个,并将其灌制成唱片或磁带广为发行,不少已流传到东南亚一带。《家庭公案》、《原野情仇》、《任长霞》排演获得巨大成功,多次赴省晋京演出。
《原野情仇》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梅花奖”和“文华奖”,《任长霞》被俞正声书记指定为全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必看剧目。2006年,市花鼓剧院飘洋过海,赴德国文化交流获得巨大成功。2007年底,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市花鼓剧院士要演员第一次走进央视,录制了6期《名段欣赏》节目;拍摄了吴培义、胡新中、李春华、孙士安等知名艺术家的专集和专访,已于今年春节前后在央视11台陆续播出,使花鼓戏的旗帜举得更高,颜色更加鲜艳,受到同类剧院的高度关注和热情赞扬。此外,文化部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入手,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电子数据库;组织编制了省以上项目的保护规划。目前,花鼓戏、皮影戏、潜江民歌已列入国保名录。2007,我市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荆州花鼓戏艺术之乡”。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历史文化保护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临严峻的形势,不容乐观。但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不容乐观。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消亡灭迹的巨大压力。我市虽然成功申报了“两戏一歌”,做了相关项目的保护规划,对有的项目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受到保护的项目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小。项目的普查、申报、保护因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制约而困难重重、步履唯艰。鉴于以下原因,众多项目面临濒危。一是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例如电视、电影、歌舞厅、互联网以及名目繁多的娱乐方式,对传统的表演艺术,如皮影戏、木偶戏、地方戏的冲击力之大,年轻一代的生活娱乐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优秀的传统表演形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日渐衰落。二是农耕文明的传统发生了动摇。以潜江民歌为例:过去田间薅草农民们要唱薅草歌,用水车取水要唱车水歌,修筑堤坝要唱唱打硪歌,打麦脱粒要唱莲架歌。当今,这些靠集体劳动和手工劳动的形式被机械化取代,很大程度影响到传承环境。三是传承断代,人消艺亡的现象突出。过去很多的传统艺术,都是这些艺人们谋生的手段,由于传统艺术和技能不足以谋生带来不少项目传承断代。如“潜江汤格皮影雕刻”,传到第八代往下传承很不稳定,人消艺亡的问题也普遍存在,如潜江木雕亟待抢救性保护等等。
          (二)遗址旧址保护面临建设性破坏的巨大压力。过去几十年来,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存在着急功近利等商业化倾向,我市遗址旧址保护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如园林城区的青石板路、熊口的红军街、积玉口的车福寺等一些遗址旧址,有的环境风貌已遭到了很大程度地破坏,有的已经荡然无存,令人痛心不已。如果建设不当,如果不对蕴含历史文化内容的有形遗存加以认真保护,很容易对遗址旧址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资金投入不足面临工作难以开展的巨大压力。如龙湾遗址保护工程建设地方配套资金不足,严重影响项目实施进度。龙湾遗址放鹰台遗址群本体保护工程是“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国家只对文物本体保护项目予以补助,相关的征、租用土地,民宅搬迁,排水灌溉涵闸、渠道等基础设施和展示园项目建设资金应由地方配套、自行解决。  
目前,首期保护工程到帐资金42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专项补助资金400万元,地方配套仅20万元,远远不能解决租地、搬迁等方面的费用。该项目建设所需土地较多,为了如期实施国家文物局下达的计划,我们挪用了文物保护经费,采取租赁的方式,解决了首期工程急需用地。随着项目的实施该项目土地租赁费用还将逐年增加。如土地问题不妥善解决将严重影响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再如“两戏”的保护经费国家仅给了每一个项目20万元,而文化部门制定保护规划时预算都需数百万元。
                       三、有关意见和建议
    调研组成员就我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畅所欲言,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设,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加大对历史文化保护开发的投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必须有大的投入,才会有大的效益。公益性文化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经营性文化经费以市场运作为主。要积极争取市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市财政要切实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的投入,妥善解决龙湾遗址保护工程建设用地、配套资金,花鼓戏艺术生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经费,并按政策规定,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拓宽投入渠道,鼓励外资、民资投入文化遗产保护开发。
(二)开发“两李”文化资源。大家一致认为,应兴建一个比较有档次的“两李”纪念馆,“两李”纪念馆的规划要与“两李”故居、“两李”祖坟一起考虑,形成立体设计,相关部门要先拿出可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建议将“南门河游园”更名为“李汉俊广场”,与曹禺公园相呼应;同时设立“李汉俊、李书诚故里”大型广告宣传牌。
(三)筹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目前,我市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已缺少了生存空间。应筹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兼顾艺术展示、传习培训、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方面的需求,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开展展示、表演、培训等活动。
(四)做好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包装与营销。市场经济时代要学会包装和营销,要用现代经济的手段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加大对我市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做好曹禺、“两李”、龙湾遗址、 “两戏一歌”等文化品牌的包装与营销工作。编制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以南门河游园或即将建设的章华苑为中心,建成文化展示、娱乐、休闲核心区域。
(五)注重打造文化品牌传承潜江历史文化。要继续打造我市的文化品牌,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展示与复原并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溶合,文化精神与意识形态相承接。要使历史文化“立”起来,使历史文化“活”起来,使历史文化“传”下来。
(六)推进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要着眼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面上展开、向纵深发展。要着眼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大力推进内容形式创新。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要着眼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市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来源:潜江政协)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2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